論述題(6)-2019年生態學基礎復習重點-湖南專升本
論述題(6)-2019年生態學基礎復習重點-湖南專升本
1、論述水生演替系列。
(1)浮游生物群落階段:由于湖水較深,湖底光照弱,故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為主。浮游生物不斷死亡形成有機物沉底,流水攜帶泥沙沉積,使湖底上升,為下一群落創造條件。
(2)沉水群落階段:沉水群落的生物死亡形成有機物沉入水底,水中泥沙不斷沉積使湖底繼續上升,湖水變淺,為淺水環境的生物創造了條件。
(3)浮葉根生群落階段:湖水淺時,浮葉根生植物競爭處于優勢并排擠了沉水植物,隨著浮葉根生植物不斷死亡形成的有機物和泥沙的沉積,湖水進一步變淺,導致浮葉根生植物生長越來越不利。
(4)挺水植物群落階段:挺水植物適應更淺的水環境,它們不斷死亡,不斷形成有機質,逐漸使湖底露出水面。
(5)濕生草本群落階段:此階段由于土壤蒸發和地下水位下降,導致土壤向中生環境轉化,并伴隨著中生草本的不斷進入。
(6)森林群落階段:由于地下水位較深及土壤趨向于中生,木本植物不斷進入,開始灌木為主,以后以喬木代替灌木,最終形成森林。
以上每個階段都伴隨相關的動物與植物共同形成群落。
每個階段的生物群落為下一群落創造了適宜環境的同時,卻越來越不利本身的生存和發展。
2、論述影響演替的主要因素。
(1)生物的遷移和定居:遷移能力強,定居能力強者可成為群落中一員,反之不能占領環境。
(2)群落內部環境的變化:先期的群落創造了群落內環境,為后繼的群落進入鋪平道路,但自己由于不適應而逐漸退出。
(3)種內和種間關系的改變:群落隨生物密度增大而競爭變得激烈,導致競爭處于劣勢者空間縮小,甚至退出群落,強者留下。
(4)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氣候、地貌、土壤等環境因素的變化導致群落演替發生相應的變化。
(5)人類活動:人類生產和生活過程(砍伐、墾荒、火燒等)。
3、論述生物群落的發育過程。
(1)發育初期特點:①建群種明顯;②種類組成不穩定;③每個物種個體數量不穩定;④群落結構尚未定型,層次不明顯;⑤群落內部特有小環境正在形成中。
(2)發育盛期特點:①種類組成穩定;②群落結構已定型,層次分化良好;③群落內特有小環境有較典型的特點;④通常建群種生長和更新正常。
(3)發育末期特點:①群落不斷改造,群落內小環境導致原物種生存不利,尤其建群種生長漸弱,更新能力下降;②新物種不斷遷入、定居并與原來生物競爭并處于競爭優勢;③種類組成開始混雜;④原來的群落結構和內部環境特點逐漸發生變化。
4、論述以裸巖開始的旱生演替系列。
(1)裸巖:生境惡劣,無水無土壤,光照強烈,溫差大。
(2)地衣群落階段:地衣可忍耐裸巖生境,并以代謝酸和腐殖酸及有機質加速巖石風化為土壤。
(3)苔蘚群落階段:地衣所創造的生境迎來了苔蘚植物,同時苔蘚通過競爭又排擠了地衣,苔蘚進一步風化巖石,并產生有機質,使土壤更加深厚,肥沃。
(4)草本群落階段:由于苔蘚對環境的進一步改造作用,使得草本植物開始進入,并逐漸占據優勢,草本植物對土壤及其他環境因子仍進行著改造作用。
(5)灌木群落階段:當草本群落把環境改造的更好時,需要更優越生境的灌木進入,與草本競爭并逐漸占據優勢。
(6)森林群落階段:灌木群落繼續改造環境,使土壤更加深厚,群落內濕度、溫度、光照,變得越來越有利于喬木生長,導致森林群落出現,由于森林群落于當地大氣候最為適應、協調,所以演替停止。以上每個階段都有相關的動物參與群落形成,每個群落在為下一群落創造適宜環境的同時,越為不利本身的生存和發展。
5、說明演替的基本類型。
(1)按演替的延續時間:①世紀演替:以地質年代計算時間;②長期演替:幾十年~幾百年;③快速演替:幾年~十幾年。
(2)按演替的起始條件:①原生演替:起始于原生裸地;②次生演替:起始于次生裸地。
(3)按基質的性質:①水生演替:始于水生環境;②旱生演替:始于陸地干旱缺水的基質。
(4)按控制演替的主導因素:①內因性演替:由于群落本身形成的特有生境導致不利于自身的發展而有利于新群落的替代;②外因性演替:由于外界環境的變化而引起的演替。
(5)按群落代謝特征:①自養性演替:光合作用導致群落生物量越來越高;②異養性演替:有機污染的水體重,演替過程,因微生物的分解而使有機物越來越少。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網站文章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本文地址:http://www.888393.cn/shengtaixuejichu/5615.html